首页 "双一流"建设专题
"双一流"建设专题
学科交叉建设动态

[世界教育信息杂志]周光礼: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八个关键点

2016-03-17

一、国家推进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背景

《世界教育信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首先请您谈谈该方案通过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周光礼:从国际背景来看,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办学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正在形成,学生和学者的全球流动将会加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留学生净输出国。为了提升中国大学的全球竞争力,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国有必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国内背景来看,“双一流建设工程”是“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的延续,是为了克服传统重点大学建设政策导致“身份固化”弊端,引入竞争机制的一种新的尝试。

“双一流建设工程”强调评估与竞争,这意味着高水平大学的资源配置模式将由传统的官僚控制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这一新的政策导向推动了各地实施区域“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广东省率先推出了“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这个计划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7+7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投入50亿),其中列入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列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的高校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汕头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二是“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计划”(投入80亿),其中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市共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追加55亿)、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追加30亿)。广东“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的目标是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力争10年内赶超北京、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力争有10~20所大学跻身全国百强。同时,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浙江、安徽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类似计划,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区域发展新时代——大学要国际化,首先必须地方化,立足区域才能致胜全球。

二、加大投入和合理配置经费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介绍了我国几个省份都投入了巨资争创高水平大学。如何使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用呢?

周光礼:大学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组织,高水平大学是大国、强国的“奢侈品”,是用金钱“堆”出来的。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组织最重要的目标是维持生存,这是一切战略的出发点;为了生存,大学组织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资源,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素通常包含控制大学资源的其他组织,其中最重要的组织是政府和企业。组织不只是适应环境,还要让环境适应自己。对于一流大学来说,控制外部环境的能力是一种战略能力,大学组织可以通过合并、联盟、游说、治理多元化等方式改变环境,获得更多、更稳定的办学资源。

政府投入的资源及其配置方式不同,还使得政策收益大不一样。因为大学也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其行为取决于资源配置方式。根据大学获得经费渠道的不同,可以将经费控制模式分为官僚控制模式(大学办学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和市场模式(大学通过提供教学、研究和咨询等服务来获得收入)。据统计,2014年,39所985工程大学的平均办学经费为45亿人民币,其中46%为政府拨款、27%为科研经费、18%为学费、9%为其他。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控制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重点大学身份固化和同质化问题。因为在经费配置的官僚控制模式下,大学一般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迎合政府喜好,面向政府办大学。只有通过市场模式配置资源,才能引导大学积极实施比较优势战略,面向学生、立足自身、办出特色。

三、“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关键点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读。

周光礼:我认为,“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关键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工程”是国际化与主体性双重挤压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一方面,政策强调在国际可比指标上引入国际标准(SCIE论文、ESI前1%学科)。另一方面,政策强调扎根中国办学,强调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

第二,坚持追求卓越的政策价值观。公平、效率、卓越、自由是教育政策追求的四大价值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卓越才是硬道理。一流大学不但要有卓越的科研水平,而且要有卓越的教学水平。“双一流建设工程”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引导并支持具备一定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瞄准世界一流,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努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办大学就是办学科,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既是人才队伍汇聚的平台,也是办学资源配置的平台。“双一流建设工程”强调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力争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5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坚持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体制问题、管理问题和技术问题。在宏观体制层面,一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坚持依法行政,探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三是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推动经费配置从官僚控制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完善社会问责机制,积极引入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在大学组织和管理层面,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依法依规落实党委、校长职权;二是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坚持分权与问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校内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三是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协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在核心技术层面,第一,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第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做出突出贡献。加强基础研究,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第四,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的一流大学文化。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宣传。第五,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大学科研应该面向国家创新体系,更加注重服务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战略需求,将科研创新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科研对产业转型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

四、大学战略与规划对于建设一流大学和学科至关重要

《世界教育信息》:创建高水平大学固然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但大学自身的战略和规划也至关重要,关于这点您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周光礼:对于大学来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定需要清晰的战略与规划,在其中要注意八个关键点。

第一,大学的战略定位问题。大学战略定位的核心是大学使命与价值观,这既是大学合法性的公开陈述,也是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宣示,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关于大学的战略定位,我想强调两点:第一点,战略定位必须志存高远。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第二点,要决定是遵循学科逻辑办学术型大学,还是遵循社会需求逻辑办应用型大学。任何一个国家,学术型大学只是少数,90%以上的大学是应用型大学。学术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只是类型不同,并无水平高下之分,应用型大学也可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第二,中长期发展目标体系问题。引入竞争机制,需要大学的关键办学指标可量化、可评估。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没有评估就没有管理。大学的关键办学指标包括学科、学术、教师、学生。如何确定量化的关键办学指标?这需要进行细致的院校研究,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体系以及各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选择可量化、可评价的指标。

第三,确定优先发展的学科领域问题。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比较优势,如香港中文大学确定中国文化、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和商学五个优势学科群。国际层面上,在确定优先发展学科领域时往往考虑以下三点因素。第一,具备卓越品质。大量投入资源,能取得国内外领先地位。第二,社会重大需求。有些学科虽然尚不具备卓越品质,但是能直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造福人类。第三,跨学科,注入资源能促进跨学科的专业群发展。

第四,大学科研应该面向什么的问题。一流大学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追逐科研前沿,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标志性成果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如何确定学术评价标准关涉大学科研的面向问题。我们的现状是高水平大学不管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不管是文理科还是工科,统统面向论文。大学科研不能只面向“paper”,还应该面向实际问题的解决,应该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当代科研的主体形态是应用导向下的基础研究,跨学科和应用导向是一种国际趋势。大学科研应该面向什么,与学科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对于文理基础学科,大学科研可以部分面向论文,但是对于工科,只能面向专利和产品,而不能面向论文。对于工科,哪怕一个创意,也不能发表。一旦发表,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流失,涉及到泄密。

第五,一流师资建设问题。一流师资是成为卓越大学的基础。如何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第一,要打造核心教师队伍,通过外部评估建设教师队伍。第二,促进年轻大学教师能力发展,中国大学45岁以下教师占75%,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关系到一流大学建设的成败。第三,健全教师评价体系,营造卓越的学术软环境。让教师快乐起来是建设学术软环境的基本原则。

第六,一流学生培养问题。一流大学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第一,要重视招生,一流大学必须能够吸引优秀学生。第二,以专业、课程为核心打造学校特色。专业和课程是大学的产品,是大学唯一可以标价的商品,未来学生将由选大学转为选专业、选课程。第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形成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朔造“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在路径选择上,强调实践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大力推行科教融合和产学融合。

第七,组织与管理创新问题。有效管理不一定保证学术水平,但管理不善一定导致失败!管理创新是大学变革的突破口,当务之急是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组织与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分权与问责相结合。具体做法是:第一,起草大学章程,形成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第二,实施“试点学院计划”,落实基层学术组织自治权;第三,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市场机制应对资源浪费。

第八,拓展经费渠道问题。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点。从全球范围来看,存在如下几个趋势。第一,经费配置的官僚模式逐渐式微,办学经费从依靠政府到依靠社会。2016年,美国政府经费提供比例为26%,其他为74%。第二,重视第二经费来源。在中国,第一经费来源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会是政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第二大经费来源显得特别重要。判断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有一个不太严格的评断标准——如果第二经费来源是研究经费,那么这所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如果第二大经费来源是学费,那么这所大学是教学型大学。第三,开拓新渠道,私人捐赠、附属产业、专利使用费、出版收入、继续教育与高端培训都是新的经费来源渠道。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改革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高校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法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院校变革与转型、教学改革与大学教师发展、大学知识与课程。)

原文链接:

[世界教育信息]周光礼: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八个关键点|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