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一流"建设专题
- 学科交叉建设动态
[新华网]从”985″”211″到”双一流”:中国高校洗牌?
正值高考志愿填报之际,一则“国家将废除‘985工程’‘211工程’”的传闻,引发家长及媒体高度关注。教育部回应称,将把“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双一流”的风口,这透露出何种信号?中国高校是否将面临重新洗牌?
“985”“211”或将被废除?
记者注意到,这则“废除‘985’‘211’工程”的传闻,来自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中,382份规范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其中涉及到“985工程”“211工程”的有多份,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等。
系列文件的失效,是否意味“985工程”“211工程”将退出历史舞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根据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的新部署,将把“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创新重点建设机制,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985工程”旨在重点支持北大、清华等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39所高校进入“985工程”。此后,这两项工程均不再新增学校加入。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同时,“教育资源和资金重点向被纳入这两大工程的高校倾斜”等问题,也备受社会诟病。
其实早在2014年11月,“985”“211”的存废之争,就曾引发高校热议。教育部当时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并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打破“三六九等”时机已到?
“此次“985工程”“211工程”相关文件失效,是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对此直言不讳。“目前我国已具备全面、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自然要求在关键领域有更高的战略眼光和定位,将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双一流’,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刘坚表示,长期以来,社会对于“985工程”“211工程”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认为行政指定的成分太多,人为扩大了高校间的差距。“无论大学还是学科,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事,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一样,关键在于差异是怎样形成的。应该让学校通过实力竞争分高下,‘千里马自己跑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说,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采取重点建设的战略举措。如今,“985工程”“211工程”已启动20年,其担负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完成。
他坦言,“985工程”“211工程”在学校布局上存在一定缺陷,“特别是在人口大省和中西部省份,‘211’很少,‘985’基本没有。在当下高考升学按省市区录取的情况下,对招生影响很大,会加剧资源分布不均衡。”
“应该说每个省份都有过去发展比较好的大学或有一些优势学科。但如果一所大学进不了‘211’,它原本的优势学科也难得到扶持,招生质量会受到影响。”李立国说,“此次教育改革方针调整,会帮助这类大学进入发展快车道,优势学科有可能得到重点扶持,提升其整体发展水平。”
记者注意到,在就业方面,近年来“985”“211”也成为一些单位就业招聘设置的“门槛”,让很多非此类学校的毕业生感到“委屈”。一些北京普通高校的毕业生抱怨,“工作太难找,用人单位只看‘985’‘211’院校毕业生。把学校分等级就好像把学生也分了等级,很无奈。”
同时,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指出,“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尽管这些年成效斐然,但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刘承波认为,过去对高校进行贴标签和等级划分,较大阻碍了高校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仅在财政拨款时被区别对待,学科地位的悬殊也日渐拉大。不少高校将精力花在了“新增学科”“增加基建项目”“重金挖学者”等事务上,不利于高校整体水平与办学质量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双一流’对于提升高校竞争力、激发高校办学水平与创新活力具有促进意义”。
对于“985工程”“211工程”将纳入“双一流”,大多数网民表示赞成。“学校不能分‘三六九等’,别管是985、211还是其他学校都该同等对待,否则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两极分化、拼了命地进名校。”一位山东网友说。
“985”“211”不再是好大学唯一标准?
专家分析,从“985”“211”到“双一流”的转变,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步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未来,好大学的标准将不仅仅是“985”“211”一张名片,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将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刘坚认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变人治为法治。作为政策供给方,政府的职责应集中在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创造公开透明的制度环境,给所有有能力的大学、学科包括民办大学以均等的竞争机会。
李立国说,国家适时统筹“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目标更明确、覆盖面将更广,尤其将打破“985工程”“211工程”的局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此番调整后,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来说会更加公平。对于毕业生来说,在就业市场上因为没有‘重点大学光环’而受到的‘歧视’也会有所减轻。”
“过去只强调‘985’‘211’,是一种‘大锅饭’机制,一旦获得‘重点’的身份,政策、资金等就都有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任何一所大学处于何种发展状态,都需要不断筛查评判。“‘双一流’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动态考察大学发展水平,将有利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效率。”
不过,部分专家和家长仍担忧,这么多年发展,“985”“211”作为“国家队”,无论是办学实力还是人才培养水平,都具绝对优势,“差距不是‘摘了帽子’就能缩小的。”
黑龙江的武先生表示,不管国家对于“985”“211”有什么政策调整,都不会改变学校之间实力的差距和社会的认可。“高校之间的差别始终存在,而大学的优劣已形成公论,国家此举更多地是给近几年发展优秀的高校一个重新竞争的机会。”
(李立国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