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略研究 研究成果

声明:以下刊文著作权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
如需引用,请与我们联系。未经允许引用或者转载,我们将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发展状况调研及建议

2012-06-11

基础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一流大学保持合理的学科布局,不断提升学科竞争力,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部专家组在对我校“十五”“211”工程验收过程中,特别指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需要着力加强。校领导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多次强调了加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我校人文类基础学科集中于哲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几个学院,对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在学校以及这些学院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多所强调。而我校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则常常与相关的应用学科合为一体,这些基础学科的真实发展状况往往有可能被所在学院整体上良好的发展态势所掩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专项的调研来了解和掌握我校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的发展状况。

在各个相关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规划处从20061017开始,对分布在我校6个学院的11个基础学科或研究领域进行了密集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根据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社会科学的四个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中,除了我校目前暂缺的教育学,处于学科基础地位的是法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四个一级学科。

在这四个一级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则是研究“史”和“论”的11个基础理论学科和研究领域。这11个基础理论学科和研究领域分别归属于我校6个学院。其中考虑到归属在文学门类下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近似于社会科学的属性,这里也将其列入调研范围。

 

专栏1: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分布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或研究领域(加*为二级学科)

教师规模

所属学院

法学

法学理论*

11

法学院

法律史*

8

理论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2(目前上课的教师数)

经济学院

经济史*

4

社会学

社会学原理

9

社会与人口学院

社会学史

3

政治学

政治学理论*

19

国际关系学院

中共党史*

18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传播学

新闻理论

10(新闻传播理论教研室共10人)

新闻学院

传播理论

新闻史

6

 

二、    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面临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1.  由于市场环境的原因,近年来这些基础学科在全国范围普遍不受重视

首先,因为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现实发展中有大量亟需解决的应用性课题,这使得国家的各种研究资助中应用性课题所占比例都比较大,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项目中,应用性的项目和课题都占了大多数;

其次,日益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大量对学校研究资源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基本都是直接需要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因此可以获得很多社会上的研究项目或课题,而基础学科则基本没有;

第三,市场化的社会需求导致基础学科培养的学生就业相对困难,这又进一步导致基础学科招生面临困难。

因为这些原因,全国各高校基础学科的生存环境都普遍不如应用学科。

2.  这些基础学科在我校的弱势状况

我校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也面临同样的生存环境,这些基础学科不仅在争取校外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在我校校内、各学院院内的资源分配方面也处于弱势。

很多基础学科面临课程萎缩、人员萎缩、招生萎缩的问题。

以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两个学科为例,在西方经济学作为单独学科独立出去之后,各学院都停止了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课程,只有经济学院院内开设这两门课程。课程的萎缩以及学校对教学岗位教学工作量的考核要求,使得这两个学科的人员大幅减少。

中共党史的本科招生规模日益缩小,目前每年只招15人左右;政治学理论的本科专业则已经停招,目前全部以国际政治专业招生。

3.  这些基础学科普遍面临的经费不足问题

参与调研的教师认为,研究经费不足是基础学科目前面临的头等问题,很多问题都由此引发。由于市场环境的原因,这些基础学科很难从校外获得研究资助,而在校内研究资助方面,这些基础学科也远少于应用学科。

经济史学科到目前为止只获得“211”工程的7万元资助,经济思想史、政治学理论则完全没有获得学校经费支持,社会学史和社会学原理的教师主要依靠申请与其基础研究相关性不强的课题来获得经费,法学理论获得“211”工程20万元资助,法律史获得资助很少。

4.  这些基础学科普遍面临的人才问题

基础学科研究经费不足、教师收入较低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基础学科的队伍建设。目前我校基础学科面临的人才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青年人才缺乏;另一个是海归人才普遍少于主要竞争对手。

经济史、经济思想史、新闻史几个学科和领域完全没有40岁以下青年人才,其他学科青年人才也非常缺乏。

由于我校海归人才引进政策的原因,参与调研的所有基础学科我校海归人才的数量都少于主要竞争对手。

 

(二)   各基础学科各自面临的其他问题

1.  法律史、法学理论:竞争对手的压力

法律史、法学理论学科依靠曾宪义老师等人的影响力目前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但吉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几所高校对于这两个学科以相当大的资金投入进行特别支持,我校这两个学科感觉压力很大。

2.  政治学理论:机构设置问题

根据学校机构调整的规划,20005月,国际政治系与苏东所合并为国际关系学院,其下有政治学教研室建制。根据学校学科整合的决定,20019月始,原党史系政治学教研室和中国政治研究所并入国际关系学院,两个政治学教研室合并为“政治学系”。但是在学科目录中,政治学是一级学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目前的管理状况是二级学科统筹管理一级学科;另一方面,政治学理论是基础学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是应用学科,目前的状况是应用学科统筹管理基础学科。

这样的机构设置造成了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学院内部资源分配中,政治学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其次,由应用学科来管理基础学科,造成一些研究方向指导上的偏差,即对基本的政治学理论研究重视不够,而偏重于研究热点问题。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史:老师退下来后的问题

社会学目前各方面竞争力都比较强,但郑杭生老师的社会影响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将来则面临郑杭生老师退下来之后的问题,学科未来发展的关键还是要看后续人才和高水平的研究。

4.  中共党史:机构设置问题

参与调研的教师反映,中共党史与马克思主义合并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后,引起了一些问题。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义下,中共党史对外交流比较困难;第二,两个学科的学术规范、学术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一个是理论标准,一个是史学标准,不利于中共党史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第三,中共党史没有独立的建制,没有人事权和财务权,较大地限制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党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高校系统外的强大竞争对手,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我校中共党史学科在规模、建制、投入力度上很难跟他们抗衡。

5.  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理论:缺人、缺时间

新闻史和传播理论两个研究领域目前的一个很重要问题是缺乏中年领军人物。

新闻理论、传播理论目前的重点任务是希望尽快编辑完成新体例的教材,树立影响,新闻史也希望依靠这两年方汉奇老师的声望,尽快以新的内容和体例重写新闻史,但完成这些任务都缺人、缺时间。

 

(三)   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在全国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尽管面临上面的诸多困难,我校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仍然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多数学科的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社会学、新闻理论等学科和领域我校目前位居第一,法律史、法学理论、传播理论、中共党史、政治学理论、经济史等学科和领域我校位居前三,其余几个学科和领域也都在全国前列。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这种竞争力是在竞争对手也同样虚弱的情况下保持的,只要竞争对手早于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形势可能会迅速逆转。

 

(四)   一定的支持就能使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竞争力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提升,同时可能大幅增加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

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都有很好的基础,现在在全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不多的支持就足以使这些学科再前进一大步,同时使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大幅增加。例如,经济史学科提出“只要投入几十万元钱,增加几个学者,就可以在短期内占据全国第一。” 法学理论学科和法律史学科提出“一定的支持就可以使这两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调研的基础学科中,有3~5个学科经过努力未来几年有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实力。

目前可以说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大多数高校尚未对基础学科加以特别重视的情况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这些基础学科领域先行一步,可能一举奠定较长期的领先优势。

 

三、    建议措施

 

(一)   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十五”期间人民大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正处于从“十五”期间注重发展的数量、速度、规模向“十一五”期间注重发展的质量、结构、效益转变,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进而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基础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一流大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强大的基础理论学科就不会有一流大学的合理的学科布局,不会有不断的理论创新和新的学术亮点的产生,也不会有学科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二)   建议实施“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重点支持计划”

基于以上的调研分析,我们建议实施“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重点支持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整合资源加强和支持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发展。计划主要包括投入专项资金和引进人才两个方面。

 

1.  资金支持方面

研究经费不足是基础学科目前面临的头等问题,因此,投入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对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支持是计划的核心。

实际上,部分高校已经先行一步开始从整体上对基础学科加以重视,并设立了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基金进行专门资助,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另外,也有部分高校专门针对某些基础学科进行特别支持,期望集中力量在这些领域获得突破,如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法律史、法学理论等基础学科的特别支持。

 

专栏2:部分高校对基础学科的专项资金支持情况

 

 

针对的基础学科

资金投入规模

清华大学

全部

基础研究基金3000多万元(19992003五年总计)

武汉大学

全部

基础研究基金8000万元

北京理工大学

全部

基础研究基金1500万元

西北工业大学

全部

基础研究基金1000万元

重庆大学

全部

基础研究基金100万元/每年

吉林大学

法律史及法学理论

专项投入超过500万元

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史及法学理论

专项资金支持(数额不详)

 

1)  资金的来源

如果投入资金对我校社会科学基础学科进行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种是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基金,这样的好处是专款专用,目标明确,效果也易于评估。缺点是需要一套专门的机制来进行运作管理,费时费力;另一种是在现有的“985”项目中设立专门的基础研究支持项目,这次调研的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所在的学院都已经参加了“985”的项目,因此从“985”项目中提供资金是一个操作较为简便的方案。

2)  资金的投向和发放

资金的投向主要是支持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标是尽量缩小基础学科在申请项目、获取研究经费方面与应用学科的差距。

考虑到资金支持的目标是为了加强一个基础学科的学科整体实力,因此适宜以学科为单位来进行资金分配,同时考虑尽量让学科内的大多数基础研究人员都能够获得研究资助。

因此,建议以学科为单位,每学科每年资助23个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的申请和遴选采用以学科为单位推荐、同行评议的办法。

另一方面,建议安排一部分资金,由学科带头人掌握,用于该学科学术专著的出版补贴和开展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

3)  资金的支持额度

资金的支持额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单个项目或单个教师的资助额度,一个是学校对基础学科的总体支持额度。

这里面有几个标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第一个是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近10万元;第二个是重庆大学面向青年教师的无偿使用基金项目,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为0.53万元;第三个是目前我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面上项目资助额度为2万元,种子项目资助额度为1万元。

参与调研的教师认为学校如果对基础研究进行资助,每个项目至少应在5万元以上。

综合考虑,我们建议对单个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额度定为5万元。

考虑到每个基础学科每年获得1020万元的研究资助,同时参照其他高校的额度,建议我校对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总体支持额度为800万元,分五年使用。

4)  资金支持的效果评估

定期对资金支持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项效果评估,即对资金支持的各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出版的学术专著、开展的学术活动进行评估;二是整体效果评估,即对资金支持下,各个基础学科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调整下一步的资金支持方案。

2.  引进人才方面

1)  引进人才应当向基础学科倾斜

统计表明,美国绝大多数研究型大学中,基础学科教师获得排名前20位学校博士学位的比例都大于应用学科,这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普遍重视基础研究,优先将最优秀的师资力量、研究力量充实到基础学科的结果。这种理念和做法值得我校借鉴。

2)  我校需要在整体上加大引进海归人才的力度

   这次调研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海归人才普遍明显少于竞争对手,这也是造成我校目前国际性水平不高的最重要原因。参与调研的教师认为,我校的待遇、学术环境虽然并不优于竞争对手,但是也并不输于竞争对手,我校引进海归人员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校缺乏整体配套的海归人才引进政策,尤其是针对青年海归人才的引进政策。建议我校通盘考虑,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可以考虑首先在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进上试行。

3)  引进人才的衡量标准

   很多学科提出,不同学科的人才衡量角度不同,可能不适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比如现在高级人才的引进强调必须是长江学者,但是有些领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如中共党史在全国都没有长江学者,以此作为硬性标准就等于阻止了这些领域高级人才的引进。如果引进人才的标准有一定的弹性,由学科带头人参与决策,可能更有利于将优秀人才聚集到我校。建议考虑在基础学科人才的引进上试行弹性标准。

 

(三)   其他建议

1.  教学科研考核

参与调研的教师提出,基础学科的教学科研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从教学看,普遍课时少,教学工作量不足;从科研看,一是出成果周期长,二是不一定都能出成果。但是现在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考核制度不利于教师潜心进行基础研究。

部分教师对于科研的数量化考核不太认同,他们认为不同的学科情况相差很大,不适合用一刀切的办法对不同学科要求同样的发表文章数量。他们建议科研考核采用事后奖励,重大成果重奖的办法。

2.  机构设置

调研中政治学理论和中共党史两个学科的教师反映,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很大地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建议适当进行一些调整。

对于政治学学科,建议参考其他高校的做法,目前我校的主要竞争对手大多采取了并列设置机构的做法。北京大学的做法是,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合并成立政府管理学院,复旦大学的做法是政治学、国际关系、公共管理合并,成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在学院内几个学科相对独立运作。

对于中共党史学科,建议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本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尽量给予中共党史学科一定的独立性,比如参考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