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栏目 工作动态

“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与交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成立大会隆重举行

2018-11-02

2018年6月,经校长办公会议和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标志性重大规划项目平台”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Interdisciplinary Center for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Sciences)正式成立,这是由哲学院与心理学系合作建立的人民大学首个文理交叉平台。平台的宗旨是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其他学科相关资源,在人民大学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新路。

2018年1028-29日,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与交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成立大会在京顺利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和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以及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徐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朱信凯教授、哲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刘晓力、心理学系系主任胡平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朱信凯处长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成立的重要意义,特别强调了对于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发展双一流学科建设所具有的榜样意义,并表达了对人民大学第一个文理交叉平台的殷切期望和大力支持。

平台首席专家刘晓力教授指出,一流大学具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能够创建跨学科研究的氛围和跨学科人才成长环境的人文大气象。当前我们正处在新技术革命的时代转折点上,中国的哲学研究也处在如何重整哲学学科规范,如何使哲学研究落地的一种转折中。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心智和认知本质的科学,是包括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大脑神经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学和教育学在内的七大学科构成的交叉群。认知科学的大发展,一方面与哲学构成双向挑战效应,同时也提供了科学与人文联手的重要机遇。交叉平台将整合多学科资源,建设具有六大模块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的跨学科架构。在哲学研究方法上,反思传统哲学研究的局限,不仅采用哲学思辨、语言分析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还将运用计算机建模、社会心理学问卷调查、人类学,以及脑电和神经科学方法,把哲学与认知科学经验研究的跨学科资源引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拓展研究问题域,使哲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在解决中国当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平台将以“涉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为鲜明理论特色展开三类研究:第一,在涉身认知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认知和哲学研究;第二,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心理学+的研究,与情绪脑-民族心理地图经验研究结合的实验哲学研究;第三、研究当今数据化科学(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机交互、数字化人类增强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换过程中认知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也包括人工智能的逻辑、哲学、伦理与政治等问题研究。

平台另一位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胡平教授认为,交叉平台在双一流建设的整体规划中,由哲学院和心理学系共同建设,这对于人民大学心理学科的发展,乃至对中国的心理学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交叉平台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也体现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当代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管理体现出高度产业化、市场化、技术化倾向,虽然哲学家、心理学家都在不断努力与其他知识部类互动,但似乎还远远不够,需要新的尝试、更为具体的落地、更清晰的实体保障来实现知识部类之间的互动与交叉。尽管心理学作为科学的分支已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心理学自身也已经拥有了众多学科分类,但是在回答重大科学对象和科学方法等问题上,我们依然理解太少,还很孱弱。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心理学离开了科学哲学思想等诸多思想性学科的引导与启发,而只是采用技术主义的手段来分析心理现象的构成。正如尼采著名的话语,技术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们需要等等它。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了现在,我们认为,依然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思想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不断地辨析。现在是到了需要有心理学家开始想些和做些心理学哲学层面工作的时候了。将最为基础的理工科和最基础的哲学社科相结合,培养未来面对复杂变动环境的学生,这样的尝试值得称道和鼓励。

在专家致辞和如何开展交叉研究探讨的环节,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大学孙小礼教授,她回溯了蔡元培先生提出文理沟通、融通文理”理念,在北京大学亲自参与心理学实验、建立心理学学科的贡献,以及钱三强院士当年对文理交叉时代即将到来的预言,指出今天文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随后,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教授致辞,她高度肯定了交叉平台对于人类揭示自我心灵奥秘的意义,并热情祝贺平台的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彤教授发言,一方面代表研究会表达祝贺之情、一方面谈及在双一流建设中应当建立保护跨学科研究机构的稳定和良性运转机制。接下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鞠实儿教授发言,分享了20年交叉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和面对的困难,非常具有启发和警示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吴艳红教授、复旦大学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刘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谢地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李建会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孝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劲杨教授等相继发言,对交叉平台成立和未来的发展表达热烈祝贺和大力支持,并就如何在中国开展跨学科研究提出了富有启发的学科建设的建议和问题研究的深刻洞见。

开幕式后,哲学与认知科学的交锋与交融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一天半的会议举行了五场学术报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朱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探寻哲学与认知科学联姻的中国道路;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刘超研究员报告了道德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深圳大学认知科学研究所的罗跃嘉教授探讨了情绪与认知的认知神经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张积家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语言与文化影响自我:来自少数民族的证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伦敦国王学院的Oliver Davies教授分享了“Doing Neuroscience in China: a Western View”的比较研究见解;复旦大学哲学院王国豫教授探讨了中国脑计划的伦理挑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梅剑华教授重点介绍了实验哲学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南京大学哲学系陶孝云的报告题目为意识与认知,探讨了现象意识与可提取意识的认知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畅教授带来了关于手风琴效应与责任的报告,讨论作为心理事件的有意图的行动的紧缩论和延展论理解的异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项目研究员代海强的报告题目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灵哲学交叉研究的双向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报告围绕 能动性与人工智能伦理建构问题展开;绍兴文理学院心理学系陈巍副教授结合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报告了他心的现与未现:一种构成观的辩护;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陈敬坤博士的报告探讨了 激进生成主义何以激进的主题;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向必灯博士的报告内容是概念的基本认知功能及其类型

在北京秋冬交汇、层林尽染的季节,具有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研究背景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哲学与认知科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每场专家报告之后都安排了讨论环节,成立大会和研讨会在与会者热烈的交锋互动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 孙慧中

摄影 吴晓林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