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栏目 政策解读

刘云山: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013-10-20

20131020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刘云山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跟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步伐,切实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推动全党坚持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加强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的引导。要坚持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的奇迹,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谱写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刘云山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攻关是基础,转化运用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工程成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和掌握。要充分发挥工程成果在深化理论武装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看家本领。要充分发挥工程成果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抓好工程重点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让青年学生更好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主持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工程主管单位负责人、工程咨询委员和课题组首席专家、部分省市党委宣传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党委主要负责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8位同志围绕学习贯彻中央精神、深入实施工程在会上作了发言。

【评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44月启动,走过近10年光荣岁月。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检阅工程成果,探讨深入实施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非常及时,十分重要。

十年树木,硕果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最重大、最基础、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理论建设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工程实施近1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基本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热点问题和倾向性问题的理论引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和显著成效,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线,也是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的主题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会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理论研究上求深入,在推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加强领导干部和青年学生理论学习上求深入,在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求深入,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掌握学术话语权上求深入,在造就一支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上求深入,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回望昨天,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展望明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链接】

2012818日,我校牵头成立首个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协同创新中心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顾海良教授担任中心主任。我校联合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高校科研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了一系列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中心旨在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联合国内外教育、科研、政府等机构开展协同攻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道路等国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