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栏目 政策解读

任友群:“双一流”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发展

2016-03-18

 ·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态势。

 · 要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针对性进行整体布局。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一轮的国际化浪潮,中国的大学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其中。2015年底,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双一流”战略下,中国大学的国际化承担着怎样的使命,是被动应对还是积极作为,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回应。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意义

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跨国、跨地区流动成为新常态。在教育领域,这种国际流动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发生。尽管各国大学文化、特色不同,但开放包容、合作互补已经成为共同的选择。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一流大学,国际化都是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必须在全球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超越教育政策层面而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博洛尼亚进程、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等,都是世界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实践。

国际化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国际教育、人文和学术交流是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面向全球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话语权与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大学提速国际化进程提出了迫切要求。正如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留学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时所指出的: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以及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国际化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在服务本国、面向世界方面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把服务于国家作为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原则,但要认识到这需要全球性的参与、合作与竞争”;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爵士提出“最好的大学也是最为国际化的学府,此等学府应不仅具备胸怀天下之志,也应具备‘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实力”。这些大学正是把自己的使命摆到国际化的高度上来定位,才能获得全球一流的生源、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才能产出人类社会共同的知识、杰出人才和科技成果。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必将为本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引入更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创造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空间,促进资源互通,激发教育智慧,增强国际影响力,使高等教育的未来呈现更为丰富的可能性。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拓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国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态势,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不是“简单增量”,而是“复杂变量”。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国际化并不只是简单地增加交换生和在校留学生数量,不只是多召开几次国际会议或多延聘几位外籍教师,不只是多开设几门外语课程或多设立几个“国际日”,更重要的是通过国际化,更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发高校改革发展的“连锁反应”。

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互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习为主、引进为主的单向性输入。只有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和“输出”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国际化才有可持续性。而且我国自身内部蕴藏着丰富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不少专业领域已经跻身“国际教育援助国”地位。如华东师范大学依托自身教师教育的优质资源,成立国际教师教育中心,承担国家“发展中国家教育硕士”项目,为撒哈拉南部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培养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领导者。因此,在强调“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切不可妄自菲薄,忽视“开发国内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要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不是“一味趋同”,而是“和而不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促使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立国际通行的活动准则和技术标准,使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各种大学排行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好大学”的标准,很多大学都自觉不自觉地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衡量自己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发了评价标准的趋同倾向和“接轨”意识。任何一所发展中的大学都无法漠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这种趋势,不能游离于这种趋势和规则之外放弃与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对话和融入。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不应导致大学文化的同质化。在国际化进程中,既要放眼世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理念,更要立足于本土特色,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通过国际化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才不至于在国际化的浪潮中迷失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发展理念坚持全球视野。国际间的迎来送往、师生的进进出出,这些都是外显的国际化,更为重要的是办学理念、视野、战略的国际化,它意味着我们要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政治经济宏观变革背景之中,以国际社会的广阔视野而非一国一域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把握。对一所大学来说,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或大或小,但要看清将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必须站在国际高等教育大平台上审视自己,在国际高等教育大坐标系上定位自身。如华东师大的前身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圣约翰大学,一直有“学思结合、中外汇通”的国际化办学传统,学校一脉相承这个传统,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都一以贯之地把国际化作为学校办学战略,国际化也成为学校办学的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强调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正从外部的人才流动转向内部的人才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核心要素中,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首先要建立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要打破原有的专业壁垒,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通识课程和国际教育课程,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其次要营造多元化的文化生态。通过创新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培养、创建国际教育园区等方式,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在碰撞和融合中培养多元文化沟通、交流和理解能力。如华东师大探索成立了国际教育园区,吸引了诸如美国纽约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法国里昂商学院、以色列海法大学等海外著名大学、教育机构在园区设立海外教学中心和海外校区,使华东师大校园成为各国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体验中国高等教育、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也通过引进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使学生有机会在校园内选修国外著名大学的课程,感受不同的大学文化和教育理念。

人员交流体现双向互动。学生国际化包括生源国际化和学习经历国际化。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有计划地持续选派学生出国学习;以联合培养项目为纽带,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也方兴未艾。始于2002年的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集团的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即是其中的成功典范。通过中法双方师资互派,学生联合培养,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留学生规模要达到50万人”的新目标,中国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甚至成为全球留学生主要接受国之一。师资国际化则包括师资结构的国际化和师资水平的国际化。既需要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注重教师的“海外经历”,使之成为大部分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努力培养能与国际同行进行平等对话的师资。

学术交流着重协同共享。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固然是学术交流,但不同国籍的学者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际行业产业变革需求,确定共同科研选题,共建科研团队或平台,形成学术共同体,则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催生出实质性的学术成果。这也业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趋势。还是以华东师大为例,近年来,学校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高师集团、以色列海法大学等境外高校合作,搭建了双边的或多边的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联合研究生院等平台,为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提供了新动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借与纽约大学共建上海纽约大学之机,与纽约大学在数学、计算化学、脑与认知科学、社会发展、物理共建了五个联合研究中心,为加强科研合作、提高国际学术参与度提供了重要平台。

治理体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上海纽约大学的创立和运行,就是由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等几方“共同商量着办”,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同时,也探索出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管理新机制。因此,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恪守“共建共享共建”的全球治理理念,不仅要瞄准国际上通行通用的规则及标准,建立健全与国际全面接轨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和支撑保障条件,而且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高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保障

加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要把教育国际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针对性进行整体布局。一是针对“一带一路”等新战略强化服务导向,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倡议沿线各国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二是针对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侧重不同的合作重点,与发达国家合作交流以优质资源请进来为重点,与发展中国家则以教育走出去为重点,推进务实合作共赢。三是针对东西部区域特点注重因地制宜,引导东部地区对标世界一流,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中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各自的区域特色。

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法治环境。一方面加快法律制度建设,在诸如教育主权维护、教育质量评估与认定、办学体制、许可审批程序、国际学历认证等方面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明确政府与大学之间权利义务的边界,确立政府“权力清单”,进一步扩大和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让政府的功能转向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持和规范的市场环境,实现大学办学“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提高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提高留学教育的质量,完善全链条留学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创新来华留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品牌专业和品牌课程建设力度,提升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提升涉外办学水平,完善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简化审批制度,健全评估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合作办学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提高全球教育治理体系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国际组织多边教育行动,加强对国家重大教育理念规划的研究,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从国际教育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制定者和积极倡议实施者。扩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教师和各类技能人才,积极开展优质教学仪器设备、整体教学方案、配套师资培训一体化援助。


作者|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